「作品简介」 《七谏·初放》是西汉汉武帝时代滑稽大师东方朔所作的一首辞赋,这首诗表现屈原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忠贞遭弃,无辜被流放的痛苦心情。他抨击楚王昏庸,群小营私,斥逐鸿鹄,近习鸱枭的黑暗政治,表现诗人独立、坚定的节操,宁可独抱忠信而死,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。 《七谏》由《初放》、《沉江》、《怨世》、《怨思》、《自悲》、《哀命》、《谬谏》七篇短诗组成。谏,规劝的意思。王逸认为古代人臣三谏不从,则退而待放;屈原与楚同姓,其殷勤忠厚之心尤过一般臣子,故加为"七谏"。或以为之所以题为《七谏》,乃取义于“天子有命臣七人”人之意。此诗写屈原被初放逐时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抨击,表现出诗人可孤独而死,也决不变心从俗的高洁精神。 「辞赋原文」 平生于国兮,长于原野。 言语讷譅兮,又无强辅。 浅智褊能兮,闻见又寡。 数言便事兮,见怨门下。 王不察其长利兮,卒见弃乎原野。 伏念思过兮,无可改者。 群众成朋兮,上浸以惑。 巧佞在前兮,贤者灭息。 尧、舜圣已没兮,孰为忠直? 高山崔巍兮,水流汤汤。 死日将至兮,与麋鹿同坑。 块兮鞠,当道宿, 举世皆然兮,余将谁告? 斥逐鸿鹄兮,近习鸱枭, 斩伐橘柚兮,列树苦桃。 便娟之修竹兮,寄生乎江潭。 上葳蕤而防露兮,下泠泠而来风。 孰知其不合兮,若竹柏之异心。 往者不可及兮,来者不可待。 悠悠苍天兮,莫我振理。 窃怨君之不寤兮,吾独死而後已。 「东方朔简介」 东方朔,字曼倩,西汉平原厌次(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)人。西汉辞赋家,阴阳家。汉武帝即位,征四方士人。东方朔上书自荐,诏拜为郎。后任常侍郎、太中大夫等职。平原是郡,厌次是县。 东方朔聪明机敏,有才智胆气,性格诙谐,善讽刺,放言不羁。汉武帝初,上书自荐,而待诏公车,奉禄微薄;后因滑稽笑谑,受到爱幸,先后任过常侍郎、太中大夫、给事中等职。东方朔关心政事,热衷仕进,时常 观察颜色,直言切谏 ,但汉武帝始终将他当做俳优一类的弄臣,而不予重用,因此内心忧愤之中,越发放诞,嬉笑怒骂,玩世不恭,被视为 狂人。 东方朔性格诙谐,言词敏捷,滑稽多智,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,“然时观察颜色,直言切谏”(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)。武帝好奢侈,起上林苑,东方朔直言进谏,认为这是“取民膏腴之地,上乏国家之用,下夺农桑之业,弃成功,就败事”(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)。他曾言政治得失,陈农战强国之计,但汉武帝始终将他当做俳优一类的弄臣,而不予重用,因此内心忧愤之中,越发放诞,嬉笑怒骂,玩世不恭,被视为狂人,常写辞赋以陈志向和发表自己的不满。东方朔的辞赋,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未予着录,但是在《汉书》本传及枚皋传中,则至少提到了诸如《答客难》、《非有先生论》、《皇太子生赋》、《平乐观赋猎》等六、七篇,其中保存下来的有《答客难》、《非有先生论》,后人汇为《东方太中集》,收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 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称他为“滑稽之雄”;晋人夏侯湛写有《东方朔画赞》,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,备加称颂;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(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,名《颜字碑》)。日本侵华期间,此碑曾被日本当地驻军当做军营门前水沟上的石板,马踏车碾,致字迹局部损毁。《颜字碑》的真迹和仿制品都存放在陵县人民公园的“颜碑亭”里。。《西游记》里东方朔是东华帝君的弟子,道号曼倩。 |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七谏·沉江